本文摘自2000年12月5日 《中国医药报》
血失常可通过表里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而影响到心、肝、脾、肺、肾各脏乃至引起全身病变。
血与气二者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因此,气病导致血病或由血病导致气病,乃至气血同病,都是常见的病理变化。诸如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气血上逆、气虚血瘀、气郁血瘀、气虚血溢、气随血脱等均属于临床各科的多发病机。
血与津液关系密切,二者病理上相互影响,并互为因果,如血燥精枯、津亏血瘀、痰瘀互结等。因血失常可致津液不足、津伤、液脱及津液内停等病理变化。
血与精在生理上互根互化,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可相兼为病,其常见者如血不养精可致精气亏损、精髓空虚、精关不固等病理变化。
19世纪法国人Claude Bernard指出,内环境的恒定是机体自由独立生存的必要条件。美国人Cannon进一步研究指出,健康是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或维持稳态(Homeostasis);疾病则是因这种恒定稳态的破坏而失恒。
令人惊奇的是,人体处于瞬息万变的外环境之中,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虽有大量的物质不断地出入于人体与环境之间,交流不息,直到生命终止,而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均相对恒定,体内的物质浓度、总量往往处于相当稳定的状态和一定水平。如血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蛋白、载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钠、钾、钙、镁、磷、氯、HCO3、氧分压、CO2分压及酸碱度等等,都只能波动于很窄的正常范围之内,一旦超出,即产生病理变化过程。如血浆的pH恒定在7.35-7.45之间,当高于7.45-7.8则属于碱中毒,而低于7.35-6.8则属于酸中毒,如高于7.8,或低于6.8则引起死亡。
现代医学检验学可通过微量与超微量化学分析而正确测定血的各种成分,而且还能测出极微量的酶、辅酶、氨基酸、激素及各种活性调节物质。临床医师正是通过对血的检验而判定机体是否健康。进而还能从血的失常而客观地了解患者的心、肝、肾、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状况的失常。
因此,正血疗法理论认为,无论疾病发生在什么部位,或有多少个器官发生了病变,都是“血失常”而引起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换言之,虽然癌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肝昏迷等多种疑难病,虽然在个别的器官发生了病理障碍,但是有其共同的“血失常”的病理变化,研究表明,也正是由于“血失常”而引起全身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血失常”是发病机制中的核心环节。
(二)
本文刊于《中国医药报》
下一页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