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血探微(一)

 

 本文摘自2000年12月5日    《中国医药报》

   古代人类把“血”看做是人的生命源泉,注意到“血”与健康攸关的现象,但鉴于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滞后,“血”一直被神秘色彩笼罩着。直到近数十年来,由于现代医学检验学、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与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有了全面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了“血”的本质。

  是“血”孕育了生命,是“血”维护了机体内稳态,直至生命结束。“血失常”则百病丛生;“血正”,则阴平阳秘,精气乃治,机体自然康复。长期医疗实践中我们以“正血”为核心,总结出了治疗疑难病的“正血疗法”,并研制出相关的正血系列中医药,取得明显疗效。

  一、疑难病均为“血失常”为共同病机

  血是人体内最宝贵的营养精华,血具有营养身体、养育心神、调节津液、维持阴阳平衡、抵御外邪等功能。血是维持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血主濡之”,“血脉和利,精神内居”,血的充足和正常运行则身体强健;血不足,气血虚损则身体衰弱,诸邪辐辏,百病丛生。

  “血失常”的病机分为血虚和血运失调两大类,后者又可划分为血瘀、血热及血溢三种。

  血虚是由于急、慢性出血而得不到及时补充,或因血生成不足所致。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甚至停滞不行的病理状态。血瘀的临床表现十分广泛,可表现为疼痛、肿块、色泽及神志状态改变等。血热是指血内有热,或热入血分,从而使血行加速,脉搏道扩张,甚至使血妄行的病理状态。血溢又称出血,是指血溢出脉管之外的病理变化。清唐容川《血证论》据此对治血的大纲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对治疗血症有其临床指导意义。

  现代血液病学对血液系统病理的认识近年有长足进步,似可以归纳为血细胞生成减少,血细胞丧失过多,血细胞分布异常,血细胞功能异常(氧运输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粒细胞功能障碍等)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

  疑难病“正血疗法”新理论认为: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肾脑萎缩等多种疑难病,其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在于“血失常”,是由于“血”的病理变化所致。

  应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血失常”应包括:血液结构与成分的异常(血细胞形态、结构、细胞超微结构及细胞膜分子结构等异常),血细胞数量异常,血细胞及血浆生化成分异常等;血液理化特性的异常(pH、渗透压、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变形性等异常);特别是因血浆脂蛋白、载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的异常所致的血粘度增高,造成血液流变性障碍;血液运输功能异常(运输O2、CO2及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异常,血流、血压异常所致生命器官供血不足);血液免疫功能低下(机体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血液调节功能低下(由内分泌产生的激素,由组织细胞产生的诸种酶、辅酶、ATP等及神经化学物质等活性机能调节物质功能低下)……

                  (一)

                 本文刊于《中国医药报》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欢迎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地址:中国广西南宁市星湖路南二里6号
邮编:530022 电话:+86.07715314790 3992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