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人的新希望

---- 神奇的中医 !!!

http://www.m86m.com

在线咨询 QQ:19660819

 
艾滋病医学前沿:新成果颠覆旧观点 2005.12.10


 

文章来源:2005年12月08日09:21 南方日报
 
  医学前沿

  上周的“世界艾滋病日”,全球最顶尖的艾滋病研究专家聚会广州,参加一个国际性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就与会者共同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本报记者日前对广东免疫学会理事长、暨南大学组织移植与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耀英教授进行了一次专访,发现最新的一些研究结果和内容甚至颠覆了很多人们长期以来对艾滋病的观点和看法。

  和平共处PK亡于艾滋

  至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明能完全杀灭艾滋病病毒的药物,也没有可以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因此有悲观的观点认为,我们人类可能因此而灭亡。然而,乐观的科学家们指出,对付艾滋病还有一种“妥协”的方法:那就是和艾滋病讲和!

  传统观点:我们似乎遭遇了一些新疾病的围攻,艾滋病、SARS、埃伯拉,以及眼下最热门的禽流感。它们突如其来,且迅速扩散,按照目前的医学水平,我们还远没有胜出的把握,甚至只有忙于招架的份。有人认为这些疾病,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而这种“报复”的最后结果可能让我们灭绝。

  新观点: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很多看来可怕的致病微生物,很可能会慢慢变弱,甚至自行消失。即这些可怕疾病最终变成一种人们熟悉的普通疾病,人类可以和它们“和平共处”。支持这种观点的依据首先来自比利时专家的研究,他们发现,1980年底提取的艾滋病病毒样本与现在的样本进行比较,病毒的致病能力明显变弱了。专家称,这是因为当艾滋病病毒传到一个人身上,就会和他的免疫系统进行“斗争”从而丧失部分“致命的力量”,而当其传给另一个人身上后就变弱了,由此每一个新的艾滋病患者所携带的病毒就会越来越弱,即其危险性大大降低。

  另一个支持“和平学说”的证据是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科学规律。曾教授和其实验室的王通博士介绍说,我们人体内很多基因的祖先就是病毒基因,它们也曾经有很强的威胁性,只不过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我们和它们都学会共存。所以,在传染性病毒与其宿主之间寻找平衡,最终两者能够长期共存,这似乎是大自然的潜规则。

  改变环境PK杀死病毒

  在艾滋病的治疗方面,现有的观点认为一定是要杀病毒,而目前的治疗也以杀病毒为主。但是另一个观点则认为我们还是可以用改变病毒生存环境的方法来遏止病毒。

  传统观点:大家都知道的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方法就是杀灭病毒,具体方法是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但是人们发现,类似抗生素的耐药性,抗艾滋病病毒药物也会让身体产生耐药株,从而使药物再也不发挥作用,还可能出现停药后病毒数量反弹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学专家们还用调鸡尾酒一样的联合用药方法来对付艾滋病病毒,但最后发现还是只能作为缓兵之计。

  新观点:不直接杀艾滋病病毒,而是改变病毒生存环境,让它变得不那么容易感染正常细胞,不那么容易复制。王博士介绍,艾滋病虽然被认为是因为艾滋病病毒侵蚀感染免疫细胞而导致免疫缺乏,但是这是最后的结果。事实上免疫细胞失去功能之前,有一个异常激活的过程,医学术语叫做活化程度过高,这种激活状态让艾滋病病毒感染这些正常免疫细胞速度变得更快。所以医学研究的设想是,改变这样的激活状态,即改变艾滋病病毒所处身体内环境,降低免疫细胞的普遍活化状态,艾滋病病毒复制的速度也就降低了。

  而实际上,环境改变说并非臆想空谈,已经有一些中药被证实可以帮助身体内环境作出上述改变,曾教授本人参与研究的一个我省某企业生产的中药提取物都已经被证实对人体内大环境有调节作用,最终达到对付艾滋病病毒的效果,目前正在做临床试验。

  从肠道下手PK从血液下手

  众所周知,血液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人们一直认为,控制病毒就要从血液入手。事实上,一项新的研究成果颠覆了这个传统。

  传统观点:血液是艾滋病病毒载量最高的“毒库”,所以艾滋病患者的问题在血液,治疗也应该由此入手。

  新观点:已经被大家认可的新研究结果是,血液中艾滋病病毒载量只有2%-5%,而肠道却高达80%。曾耀英解释,艾滋病主要入侵淋巴细胞,肠道中淋巴结和淋巴细胞密集,艾滋病患者真正的毒库在肠道。这个“肠道靶点说”,意味着肠镜探测很可能判断出早期艾滋病感染及病程变化,即当我们还无法在血液中检测出问题时候,可以从肠道入手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还意味着,艾滋病治疗其中一项重要手段就是降低肠道炎症,而口服药因为作用胃肠道,效果会更好。

  发现治疗PK发病治疗

  从艾滋病携带者到患者,可能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一般情况下,医生会等到病人发病才开始治疗,但是新的“第一刀最深”的理论却对这种做法提出质疑。

  传统观点:艾滋病何时开始治疗,一般是其体内某个指标值到一定数量以后,才意味着发病而需要治疗。携带者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发病,这样就给与治疗,是否会浪费有限医疗资源?还有,有没有大量临床实验可证实早治疗能提高多少疗效呢?

  新观点:目前已得到很多专家认可的“第一刀最深”理论,即指在艾滋病病毒感染早期对患者的免疫打击最严重,所以,艾滋病病毒感染初期的治疗,决定艾滋病病人的命运。临床上,如果在早期就开始参与遏制,比方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急性感染期,就积极遏制病毒的发展势头,使病人的生存质量得以提高,生存时间得以延长。这一观点目前还没应用到实际临床中,但给予不少研究者甚至患者战胜艾滋病的信心和新希望。

  专家简介:

  曾耀英暨南大学组织移植与免疫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教授、研究员、博导;广东省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曾多次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专业论文,并与国内外学术机构有频繁交流。

  本报记者陈佳利

 
 

欢迎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地址:中国广西南宁市星湖路南二里6号
邮编:530022 电话:+86.7715314790 3992891